如何通过“走出去”式法治调解化解村民土地纷争?
在南通通州法院高新区法庭的一场巡回审理中,一桩涉及土地承包的纠纷引发了当地村民长达十几年的矛盾,然而,这次法庭的“走出去”做法却让这起案件迎来了圆满结局。
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着深厚乡土情谊的小村庄,原告和被告本是同村的村民,但因土地承包问题,一直积怨已久。原告愤怒地对被告质问:“你凭什么在我的承包地上修水泥路?”而被告则坚定表示:“这块地我们早就换了,我有权建造。”
面对如此激烈的言辞,审理此案的法官黄凤选择了“走出去”的策略,亲自赴现场进行实地勘查和调解。她意识到,表面上的争执仅仅是冰山一角,隐藏在背后的是更加庞杂的村民关系和未解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了彻底化解这场纷争,黄凤邀请了村干部共同前往,期望能够从根源上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争端。
在实际勘测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情绪依然激动,处理意见也存在较大的分歧。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凤并没有急于作出裁决,而是冷静地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梳理,深刻理解到这场纠纷不仅关乎土地和路的归属,更是两户人家之间长期以来纠纷的总爆发。她决定深入挖掘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甚至特地走访了村里的退休干部,试图找到解决的钥匙。
“通过巡回审理,我希望能让双方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凭借旁观者的视角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黄凤如此说道。经过几轮协调及完善的沟通,双方终于愿意坐下来共同讨论,争取解决所有纠缠不清的问题。蕞终,在法官、村干部与代理律师的共同努力下,原告与被告达成了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水泥路和水泥场地将保持现状不变;被告将一次性向原告支付2000元作为补偿;同时,双方同意今后不再因土地及道路问题产生任何纠纷。为了使这一解决方案具备约束力,双方当事人还亲自到现场进行拍照确认,并将执行案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一并处理完毕。
这起案件通过“走出去”的办案方式,实现了法治的温度,彰显了调解的魅力。面对数重矛盾,南通通州法院高新区法庭成功开辟了一条新的解纷之路,为今后类似的土地纠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不仅解决了两户居民之间的争端,也促进了村庄的和谐与稳定,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案例。
这一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广,不仅是法律工作的创新,更是对社会矛盾的灵活处理。我们期待,更多的法院能够从这个案件中汲取经验,将“走出去”的办案理念深入到日常工作中,让更多的矛盾得以在线上妥善解决。法治不仅仅是权利的维护,更是情感和关系的重构,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和谐做出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嘉善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