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先行这十年②|全域统筹!嘉善城乡的兴与融
嘉善示范点建设是国家赋予浙江、嘉善的重大使命。2013年2月、2017年2月、2022年9月,国家层面连续三轮制定实施嘉善示范点建设方案,帮助指导嘉善在更高起点上系统谋划县域发展。嘉善县针对县域发展中经济转型、城乡融合、要素流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难题,积极探索解决路径和可行方案,打造制度创新经验,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in嘉善客户端推出《探索先行这十年》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视线、破题视点、专家视角,多角度解析嘉善在示范点建设中探索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方位呈现嘉善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记者视线日上午,在姚庄镇武长村的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农业“标准厂房”内,农户王山华把刚刚收下的茄子装好,准备通过物流送往上海、杭州等地的果蔬批发市场。
2020年,王山华用家里的5亩大棚置换了农业园里同等的5亩大棚,“这叫以棚换棚,大小没变,生产条件好不少。”王山华说,这里的沟、渠、路以及灌溉设施都是现成的,“原来的棚小而且差,现在的棚大,产量增加约20%”。
作为全县农业“标准厂房”试点,姚庄镇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已建设了新型结构大棚900亩,节水灌区3片,机耕道路2200米,氮磷拦截渠1500米,并配备现代农业智慧监控系统。
“将原先比较分散的种植户,以棚换棚集中到小微产业园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充分发挥了灌溉设施的能效。”姚庄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俞文杰说,除了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园还探索了“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亿里福等农业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产销一体化联动。
在王山华采摘茄子的同时,浙江亿里福供应链有限公司的物流车队也会等候在农业园的装车点,定点收购的果蔬,送到公司的集散中心,经过严格的质量抽查、农残检测后,进入分配系统,送往门店以及上海、苏州等地的市场。
“这样既解决了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拓展了农户的销售渠道。”浙江亿里福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监沈纪说。
“引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全过程管理,一方面能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农户对接市场的中间销售环节,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单价,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俞文杰说。
据统计,目前入园的120户传统种植户亩均产值达4万余元,亩均净收入达2万余元,比入园前亩均净收入提高6000元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而小农户生产经营中农田分散、基础配套不完善、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嘉善农业的适度规模生产。
从2021年开始,嘉善通过创新农业“标准厂房”建设模式,将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到了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使组织化程度更高,也相当于工业领域退散进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嘉善县农业农村局种子服务站站长徐锡虎向记者出示了2021年嘉善县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的通知,其中要求各镇(街道)要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实施,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紧密衔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主要目的是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规划,把这种分散的、碎片化的插花田大棚种植集中在一起,形成集聚化、规模化生产,集成社会化服务,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售后服务。”徐锡虎说。
截至目前,嘉善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厂房”7个,辐射带动面积超过一万亩。经过测算,经济作物亩均产值超3.5万元,增长35%以上;粮油作物亩均产值也超过0.2万元,增长10%以上。
“通过农业‘标准厂房’的建设,对整个全县农业产业的总体布局和效益提升,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嘉善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舒羽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蕞艰巨蕞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示范点建设中,嘉善始终协调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久久为功地补上乡村发展的短板。
3月26日上午,位于大云中德生态产业园的卡优连接技术(嘉兴)有限公司正在生产卡箍等汽车零部件。该公司于2018年入驻园区,目前年产汽车零部件达200多万件,产值约2800万元。
截至目前,大云中德生态产业园B区一期已引进德资为主的精密机械、装备制造等9家优质企业,年利税达2000万元。
而这个产业园的业主,则是由嘉善9个镇(街道)的22个村共同出资成立的“嘉善县强村创业大云投资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这个产业园总投资9400万元,每年按各村投资额的10%保底分红。2018年至今,已累计分红7次,共计6300万元,6年就收回了50%的投资成本。”嘉善县强村创业大云投资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波说。
而在大云村红云管家服务综合体,工人们正在为乡村记忆馆布置展品。该项目的资金就来自大云中德生态产业园2023年的分红。
“当年投资了约1100万元,同样的资金投入,抱团参与县内工业平台标准厂房建设,能够换取更多、更持续的利润。”大云镇大云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王汉祥说。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不仅在农业生产方式的传统,也在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乏力。针对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要素配置分散、村集体增收乏力等问题,嘉善探索形成“飞地抱团”机制,打破村集体经济发展固有形态,通过“县域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方式,有效破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大幅促进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2008年以来,嘉善以村为单位发展物业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创新“飞地抱团”发展模式——以镇域为单位,跨村联合建设工业标准厂房,统筹各村资源抱团发展;以县域为单位,重点推动经济薄弱村跨镇抱团,参与县内工业平台标准厂房建设。
“‘飞地抱团’,对于重点扶持村,实现了从‘本地低效造血’向‘异地高效造血’转变,对于镇(街道)和开发区等平台,实现了从‘项目空间错配’向‘项目空间匹配’转变,推动县域空间布局由零散碎片化开发向整合集中化开发的转变。”嘉善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姚杰表示,“飞地抱团”强化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数据显示,嘉善村均经常性收入从2015年的155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450万元,年均增速达到16.4%。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县城公共设施向乡村覆盖、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10年来,嘉善城乡“兴”欣向“融”。
“站点编号:8108”。这处位于西塘镇工业园区富士康宿舍区的公共自行车网点,设置了100个车位,是目前嘉善车位数蕞多的网点。
“之前在成都上班,习惯了共享单车出行。在西塘也一样方便。”富鼎电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员工周文果出了宿舍门就能骑车出行。
民生需求在哪,公共服务就到哪。“乡镇工业园区人口比较集中,对刚刚到嘉善、没有配齐交通工具的市民来说,下沉到家门口的‘小红车’可以有效满足大家的短途出行需求,也能缓解西塘镇域交通出行的压力。”嘉善县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经理傅达乾说。
截至目前,嘉善共布局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262个,其中县主城区网点157个、乡镇网点105个;投放公共自行车5710辆,其中乡镇投放公共自行车2260辆。
“我们将坚持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并与城市交通系统互相衔接,确保市民能够方便、安全的使用公共自行车,不断推动公共自行车服务向乡村延伸、公共自行车设施向乡村覆盖。”嘉善县交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楼春燕说。
公共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短缺,是嘉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十年来,嘉善将城乡协调落实在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不同层面,统筹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自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来,嘉善打造“一城一谷三区”城乡发展空间新格局,通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共同促进嘉善县域城乡空间的统筹发展。
“原先以主城区或城镇发展为主,农村以及一些偏远乡镇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这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旨在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通过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等来支撑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嘉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盛维忠说。
值得一提的是,嘉善还编制了生活圈公共服务专项规划,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平衡、不均衡。“通过生活圈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实现15分钟公共服务圈、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所有城乡居民都能享受示范点建设带来共享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盛维忠表示。
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公共设施向乡村覆盖,离不开资金的保障和投入。在城乡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嘉善从2003年起,先后落实康庄工程、联网工程、品质提升工程,所有建制村之间公交通行率达100%;在教育事业方面,突出城乡办学条件“零差异”,落实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统一城乡学校建设和装备标准,每年投入约1000万元专项用于改善教育教学设备,其中80%用于农村学校。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我们积极发挥财政在统筹协调、体制创新、资源整合方面优势,有效释放财政政策综合效应,着力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嘉善县财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蒋丽萍介绍,2023年还出台了《嘉善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若干财政政策意见》,统筹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等近10部门涉农政策,打造集中财力办大事涉农政策2.0版,整合资金5.5亿元,全口径支农财力保障达到17亿元。
“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中,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浙大智慧绿洲未来区域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研究员刘云中表示,新的组织方式、产业模式有效促进了嘉善农业农村现代化,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的新成效,进一步提升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要继续根据嘉善人均GDP水平等实际情况,统筹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发展,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版权声明:本文由嘉善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