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今年以来,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加速推进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聚焦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碳减排措施实施、碳转化技术研发、光伏发电项目拓展以及储能技术服务提升等领域,为区域产业绿色化发展注入更强动力,蓄积更大潜能。
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拥有绵长的自然海岸线和广袤的沿海滩涂,太阳能资源充沛,为探索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日,中广核海盐开发区码头一期30MW滩涂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嘉兴市首个海上光伏项目,总投资1.36亿元,分为陆上升压站区域和海上光伏区域。其中,陆上升压站区域为一座110kV升压站,已于2023年12月完成带电调试;海上光伏区域主要涉及海上面积约416亩,共打下4046根管桩,安装54656块光伏组件,已于上月初圆满竣工。
“相较于陆上光伏,海洋光伏具有显著的环境优势,水面开阔无遮挡、日照时间较长且能充分利用水面反射光,使得发电量较陆地光伏提升5%至10%。”中广核海盐开发区码头一期30MW滩涂光伏发电项目经理杜晓超介绍。该项目将光伏组件布置在海盐码头引桥之间的沿海滩涂,有效提高了海上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这座“海上电站”的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对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平均每年可生产3354.7万千瓦时绿色能源,相当于海盐所有居民一个月的用电量。”杜晓超说,“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该项目可节约标准煤24.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8.84万吨,环保效益显著。”
接下来,整个项目将采用智能化运维模式,利用海上监控、传感监控、无人机巡检等手段保障稳定运行。同时,每年产生的“绿电”还能优先惠及本地企业,实现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工厂等企业类用户来说,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碳已成为刚性需求。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以低碳城市、低碳园区等场景为基础,打造系列泛能项目。
10月18日,海盐杭州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牵手”合作,在该区(街道)及周边打造集设计、投资、建设、分销、运营一体化能源供应的泛能微网项目,统筹开展低碳节能改造服务,协同推动低碳园区、低碳工厂、低碳建筑等泛能业务开发,建设可再生能源优先,多能协同、用供一体的城市级综合能源系统。
“泛能微网”通俗地讲,就是在工业园区内因地制宜地打造一张综合能源供应网,让企业尽可能节约用能,并把原本浪费的能源回收利用起来。
在泛能微网模式下,新奥能源为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重点高耗能企业个性化定制低碳能源解决方案,同时在园区内合理布置若干个“泛能站”,并以泛能站为“点”向周边辐射。据悉,泛能微网模式不仅能够降低地区能耗指标、减少财政补贴支出,还能助力该区(街道)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在低碳工厂打造方面,我们将重点推进高耗能企业用能整治提升,依据企业用能需求量身定制低碳能源解决方案,满足本地特色产业用能共性需求。”杭州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磊介绍。与此同时,要同步挖掘互联价值,通过获客后的多品能源销售和服务,进一步释放微网价值。
绿色、低碳、循环……一个个“绿动”发展理念,串联起了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该区(街道)正加速走好这条“绿色低碳”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嘉善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