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探索“土地银行”让撂荒地活起来、乡村兴起来|佛山十大改革案例⑩
农时种稻,闲时种花。目前高明区万亩稻田已种上油菜花、格桑花,待到春节,万亩稻田将变成花海,吸引市民游客打卡拍照。
从分散种植草皮、韭菜等低端产业到连片发展,成为融合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优质稻米加工展销、休闲农业观光、研学教育于一体的万亩水稻公园,万亩稻田的华丽变身正是高明探索“土地银行”模式激活农业资源效能的缩影。
为解决农用地细碎化、现代农业项目落地难等突出问题,近年来,高明区以明城镇为试点,创新建立以农村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土地”机制,已建成高标准连片化稻田1.4万余亩、标准化集约改造池塘约2000亩,水田、鱼塘发包价格分别提升33%、66%,助力202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增长15.7%(全市头部)、17.5%;明城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亿元,新岗、崇步等村集体收入突破1000万元。
长期以来,农用地碎片化、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村级组织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是制约高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出难题。为实现“万亩稻田”的规模化连片打造,高明以明城为试点,对农用地进行统租统管,着力破解“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困境,推动“小田变大田”。
一方面,编制富硒丝苗米产业园建设规划,刚性约束万亩稻田核心区周边土地的使用,严控流转方向。
另一方面,成立镇属公有企业明丰公司作为“土地”,主导实施以集约模式开展工作。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明城打破不同村组、农户的地块边界,通过协商流转、公开招标、补偿退出、买断租期等方式,引导不同村组、农户“存”入闲散地、撂荒地,交由“土地银行”提质改造为集中连片的现代化农业土地,构建起“农户(村集体)流转—土地银行(公有企业平台)收储建设—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招商”的农村新模式。
明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蔡文喜表示,目前明城累计集约土地1.4万余亩,约占全镇耕地流转面积的1/3,显著提高土地收益,有效提升田园风貌。
通过“土地银行”零存整贷后,小田变大田,土地收益由“低效”变“高产”。蔡文喜介绍,镇属公有企业和村股份(经济)社分别签订存地协议,统一年限为20年,水田、鱼塘分别按每年每亩1600元、2500元计算租金,每3年递增10%,并对招投标溢价增值部分按1:1比例结算分成利息。“每宗‘存’入土地我们都会测绘,建立‘数字云图’,合同期满后根据土地确权情况退还,打消村民后顾之忧。”
通过土地集约,明城引入超亿元农业项目8个,打造出“万亩稻田”“千亩鱼塘”集约化农业项目,建成田头智慧小站、稻田火车、240吨稻谷烘干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推出“云田硒谷”“遇稻研学”等农旅品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万亩稻田”年粮食产量超5000吨,“千亩鱼塘”亩均年产值超8万元。
蔡文喜表示,“土地银行”模式的应用大大带动了周边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让撂荒地“活”起来,乡村兴起来。数据显示,万亩稻田的水田发包价格由原来不足1200元/亩提高到1600元/亩,鱼塘由原来不足1500元/亩提高到2500元/亩,新岗村、崇步村集体收入突破一千万元,明城农业总产值由2020年8.29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约13.7亿元。
高明区万亩稻田一幅幅乡村美好画卷的背后,是“土地银行”探索让三方受益的生动体现。
此前,农村土地由个人自由发包,存在发包分散、撂荒、租金收入低等问题。而企业想发展农业项目,却难以找到大片规模化土地、落地难。这毫无疑问,制约了高明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土地银行”的探索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随着“土地银行”机制的推行,村民租金收入增加了,荷包富了,村民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追着“土地银行”收储;现代农业企业项目落地也有连片土地支撑,企业日常只需跟“土地银行”对接,沟通更便捷。
对于政府而言,农田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企业的进驻,不仅美丽了田园景观,也提升了高明现代农业水平,也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美丽田园吸引旅游业态进驻,也进一步擦亮了“农业+旅游”的乡村游新名片。这也推动了高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上涨,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
版权声明:本文由嘉善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