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交界地要下手更难啃的硬骨头
近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人民政府共同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土地使用、公共服务、安全韧性)(试行)》(简称“导则二期”。适用范围为先行启动区(660平方公里),示范区整体范围(2413平方公里)可参照执行。
规划建设导则能派什么用场?或许可以看看前两年示范区给出的答案。
太浦河流经示范区,连接太湖和黄浦江,串起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以前,上游地区把这条河定位为泄洪通道,下游地区将其视作水源保护地,太浦河的保护一度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各地定位不同,标准不一,该按哪种要求执行?
示范区内,道路两侧的缓冲林带也是风景。上海青浦的建设标准为沿高速公路、主要公路、次要公路两侧宽度各不少于100米、50米、25米,浙江嘉善标准为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两侧各不少于30米、20米、15米,二者管理的类型不同、指标要求差异较大,而江苏吴江压根没有明确规定,到底听谁的?
2021年9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生态环境、城市设计、综合交通)(试行)》(简称“导则一期”)正式印发实施,重点聚焦生态环境、城市设计、综合交通等3个重点领域。关于太浦河治理的要求、缓冲林带的建设,导则一期中都能找到指导意见。
当年10月,水乡客厅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水乡客厅位于沪苏浙交界处,围绕长三角原点而建,核心是一座以四合院为形制的方厅水院,沪苏浙皖在四角各设一馆,在物理空间上把沪苏浙皖的行政边界缝合成一个整体,也更加突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显示度。水乡客厅项目建设过程中,导则一期被充分应用,不同行政区划间拉齐设计水准、施工标准,导则一期立下“汗马功劳”。
导则一期是我国头部部跨省域的规划建设导则。随着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需要在更多领域明确统一的管理标准,按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分步推进”的理念,充分借鉴导则一期的编制原则和实践经验,明确跨域一体、共同遵守的规划建设标准,继续探索“就高不就低”的规划标准研判路径,示范区聚焦土地使用、公共服务、安全韧性等3个重点领域,形成导则二期。
2024年是示范区建设五周年,也是示范区进入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重新阶段的关键一年。导则二期关注土地使用、公共服务、安全韧性等3个重点领域,明确了复合兼容的土地使用、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安全韧性的市政公用设施等三方面内容,这与写入导则一期的生态环境、城市设计、综合交通等重点领域相比较来说,部分标准更加“抽象”,可能显示度不高,一时半会看不到成果,不过也更加深入,从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向外延伸,更触及跨省界协同发展的真问题,尝试下手更难啃的硬骨头。
在土地使用和开发强度方面,导则二期明确复合兼容的土地使用。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管控要求,构建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三层次用地分类体系,从土地使用分类、土地复合使用、强度分区与容积率三个维度,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协调人类活动安排与自然资源管理需求,提出统一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用地分类标准。同时聚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鼓励单一用地性质兼容和多种用地性质混合的土地复合使用方式,并通过强度分区和容积率进行土地使用强度管控,实现按实际功能用途、分区、分层、分类管控全域,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功能复合兼容,形成集约紧凑高效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格局。
另外,导则二期强调提供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以跨区域整体统筹为指引,打破行政区之间的界限,统筹考虑城、镇、村范围内公共服务要素的共建共享,提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片区、社区生活圈两级配置,明确在乡村地区构建乡集镇、行政村/自然村两级体系的乡村社区生活圈,并从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健身、便民、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八个模块,按照15分钟步行距离建立城乡一体、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使用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完善跨域共建共享机制,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完备的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关于安全韧性的市政公用设施,导则二期提出,按照“平急两用”的总体要求,从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安全韧性、设施韧性、管理韧性四个方面,提出构建安全韧性、弹性适应的城市空间格局,强化社区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灾能力前沿阵地的作用,合理预留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空间和场地。全面统筹地下基础设施部署,加强水资源及能源供给的互联互通以及共济共补,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集约建设,推动市政、环境、应急等各类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建设,推进两区一县市政公用设施互联互通、分工合作、协同治理。
版权声明:本文由嘉善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