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太浦河·我的长三角故事从“三家分治”到“一张蓝图”
西接烟波浩渺的太湖,东连碧波粼粼的黄浦江,悠悠太浦河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紧密相连。三地交界的河心是“长三角原点”。
曾经,因为共同的水患,三地协力开挖太浦河,历经半个世纪,三代人接力治理。如今,在这个“长三角原点”,跨域再度携手,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打造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的“会客厅”,太浦河流域也成为长三角独具潜力和魅力的一百里。
一条太浦河,见证一体化。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新民晚报、姑苏晚报、南湖晚报推出“行走太浦河·我的长三角故事”联合采访行动。沪苏浙记者实地沿线走访,探寻人物故事,诉说发展变迁。
“我们刚来的时候,示范区连一张完整的地图都没有,这张图是之前测绘单位硬拼出来的。”刘锋办公室正对着大门的,是一张“沪苏浙交界地区地图”,图上亮眼的紫红色,描绘出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的行政边界,拼在一起,就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所在,太浦河横穿其中,“你看到三地的色彩是硬接的,有的地方可能还对接得不太好。”
四年前,示范区揭牌,刘锋满怀激动和忐忑到位于青浦朱家角的示范区执委会报到,出任生态和规划建设组组长,在此之前,他是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总规划师、科技城管委会主任、资规局高新区分局局长,如今,他是“示范区人”,是“长三角人”。
图说: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总规划师刘锋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规划师对于“图”似乎总有特别的感情,四年,刘锋和来自沪苏浙三地的同事们一起,在这片总面积24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绘蓝图,不同的是,和蕞初的那张“拼图”相比,如今的图有了统一的坐标体系和统一的用地分类,这些图被集纳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里。
这是国内首部经国务院批准的跨省级行政区法定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示范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明确了示范区的生态格局、城乡格局、历史人文以及公共服务等的发展策略,将示范区未来的蓝图清楚地展示在公众面前。而作为示范区重点跨域水体,穿过“长三角原点”,自西向东横跨沪苏浙的太浦河,自然也有了明确的定位。“一心、两廊、三链、四区”,其中的两廊之一,就是太浦河清水绿廊。
图说:太浦河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清水绿廊,显然不是刘锋初见太浦河时的模样。“2019年,刚来的时候,我们坐船自西向东沿太浦河而下,看到的情况还是比较让人担心的,整体的印象就是两边有很多低效的土地,一些‘低、小、散’的企业,在治理上,两省一市交界处,都是各管各的。”
一个区域的发展规划,并不能只看眼前,遇水治水,见路修路,太浦河是如此,示范区更是如此。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太浦河的发展和规划,需要放在示范区整体区域的发展规划里统筹考虑。在密集的大学习、大调研后,刘锋内心五味杂陈,感触颇深:“特别是在靠近两省一市交界的嘉善北边、青西地区的老百姓反映,这里三四十年发展没什么改观,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老百姓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非常强烈。”
在和两省一市三级八方做了充分对接,建立起工作网络之后,刘锋心里有了关于示范区“一张蓝图”的无限遐想,虽然仍不清楚要如何开路,但他看清了这片试验田的全貌。
“首先要做的是顶层设计。”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里,太浦河是一条东西向的清水绿廊,这四个字,就决定了它的生态底色,也是所有工作开展的底线。刘锋细细说着每一个管控内容里的具体管控措施,对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要求,太浦河的整体生态格局随着国务院批复的一张蓝图跃然眼前。
有了规划图,紧接着的就是实施路径。示范区的发展规划是一份减量规划,这意味着所有的发展空间要从现有的存量土地中盘活。“从2018年至今,青吴嘉三地在太浦河沿线亩土地,太浦河上游的吴江,拆除了对环境不友好的‘低、小、散’企业345家,既保护了水体,也为新经济发展腾出了空间。”
项目建设几乎是在同步推进。太浦河清水绿廊建设三地都在按计划分段实施,目前上游一期22公里已经完工;水乡客厅核心建筑方厅水院正在加紧施工,两座廊桥联结起沪苏浙三地的四合院,将成为未来示范区蕞亮眼的地标之一……“在太浦河里,包括联合河长制在内的一系列跨界水体工作机制都在发挥作用。”刘锋说,从顶层设计到土地要素保障到项目建设再到工作机制,太浦河的联保共治效果非常明显,“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到2025年太浦河水质稳定在Ⅲ类,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Ⅱ类。”
未来的太浦河,不仅是一条清水绿廊,更是一条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走廊,在这里,新经济产业社区集聚,古镇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方厅水院连起沪苏浙皖四地展馆。骨干路网叠加慢行系统,四通八达却又悠然自得。
图说:太浦河工程纪念碑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以前的三不管地带会变成一个中心,一个生态环境非常好、人群向往的中心,一个江南水乡风貌集中展示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核心展示区。”说这些话时,刘锋神采奕奕,因为他笃信,在这片土地上画的“图”终将崛起,而到那时,不论身处何处,他都将以此为荣,所有为了那幅“实景画”而作的努力,都将是他终生难忘的回忆,里面当然少不了他走了无数遍的太浦河。
在和刘锋的对话中,出现频率蕞高的一个词是“集团军”,从头到尾,他一直在强调,示范区建设是“集团军作战”,这个“集团”里,有执委会里来自沪苏浙并肩作战的同事,有“两省一市三级八方”的各相关部门,有来自各行各业经营主体的盟友。就像太浦河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万众一心的故事,示范区的发展也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值得留下名字。
刘锋说,在示范区工作的日子,让他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民生上来说,这是一条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改善百姓生活的共富路;对于上海都市圈而言,不论是经济还是城市的功能,它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应该止步于有形或无形的边界、壁垒;而只有区域一体化发展,才能构建起要素充分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当一个又一个省际毗邻区域打破边界,一体化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更有生命力。
图说:太浦河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太浦河的故事贯穿了刘锋在示范区的四年,而这里每一个跨域协同发展案例,都是一条“太浦河”。刘锋说,示范区的实践是两省一市做出来的一个“样板”,如果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能给省际毗邻地区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这个价值就超出了“样板”本身的价值。“无人区里闯新路”,很难,但迈出的每一步,都将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探索的路上留下印记,或深或浅,一路向前。
版权声明:本文由嘉善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