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三省一市共签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议
持续深化共保联治,为全国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本报讯 昨天上午,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在嘉兴嘉善举行,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订了《关于共同加强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协议》,持续深化共保联治,为全国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近年来,在沪苏浙三地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了“部委指导、执委会协调、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作机制,打破行政边界,加强联保共治;持续优化保护空间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公里;共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联建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绘制长三角首张跨省域“生物多样性图谱”,其中示范区嘉善片区建成“1+9+X+N”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
当天活动现场,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成果,共调查记录物种2790种,其中陆生生物1629种、水生生物1161种,包括白鹤、卷羽鹈鹕、彩鹮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1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50种,受威胁物种27种;嘉善金星村等地发现了黄脉翅萤灯原生萤火虫等多类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发现嘉善长白荡的生境类型多样,物种丰富,是长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
活动中还发布了2025年头部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共6家,嘉兴的海盐南北湖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入选,这是继嘉善碧云花园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和嘉善红菱稻米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之后,我市第三家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生物资源是可更新资源,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不仅能反哺生物多样性保护,还能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近年来,嘉兴不断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实践,以“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建设为载体,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惠民、生态共富,形成5种典型转化模式,培育实践案例141个。此外,嘉善、青浦、吴江三地联合创建长三角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嘉善与青浦、吴江建立机制,开展共保联治,入选了浙江省2025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海盐南北湖未来城EOD项目入选国家库,总投资近50亿元重塑山、湖、海生态空间格局。
现场还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实施方案》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基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形成的评估成果》等,为跨界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治理、推进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产生的20.63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海宁市通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捐赠,实现了活动碳中和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由嘉善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