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灯火从未熄灭
下了高速,采访车沿着熟悉的小路向南缓缓行驶。厂房的轮廓渐次清晰,整齐有致的屋舍在路旁次第掠过。前面,就是我的家——姚庄村。作为土生土长的姚庄人,这一次,我以记者的身份重新走进这片土地。
“我以前跟着小孩住在杭州,重新回到姚庄,感觉真是大变样了,跟城里一样了。”
“靠‘五只脚’走路的姚庄人,住上了小洋房,也学会了跳广场舞、打门球,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20多岁的时候要去干窑、嘉善县城找工作,现在姚庄的厂房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了。”
和村民的交谈中,我忽然发现,这片土地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那些曾经被岁月压弯的脊背,如今在夕阳下挺得笔直;那些曾经布满老茧的双手,正握着手机熟练地操作着“共富积分”小程序。
2008年,姚庄镇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启动农房集聚工作,“两分两换”试点工作开始了。
从那时起,每到夜幕降临,家里的“厢屋里”人渐渐多了起来。给我学写字用的小黑板成了村里人的“解惑本”,作为村干部的父亲给村民们讲解搬迁政策、安置方案。摸着石头过河的他把“不跟群众争利益”刻在心中。昏黄的灯光下,他一遍遍解释着政策,直到每家每户的眉头都舒展开来。
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现代收割机的轰鸣声唤醒了沉睡的土地。土地流转后,村民们的脚步不再被田埂束缚,而希望的种子却深深扎进了新的土壤。姚庄人用自己的方式,把“靠地吃饭”变成了“以地生财”。厂房里机器的运转声、文化礼堂里戏曲的唱腔,交织成一曲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住进楼房的村民,悄悄把农具挂在了阳台一角。那些曾经开垦荒地的老锄头,如今成了岁月的勋章。为了让新生活不再空荡荡,村里翻修了文化礼堂,重启了桃源书场。当评弹的弦音在空中流淌,当篮球场上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我看见现代文明的种子正悄悄生根发芽。
村集体收入8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1万元,数字的背后是村民们用勤劳双手编织的幸福网。出租房屋的租金、在企业上班的工资、自主创业的收入,像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而“矛盾发现在源头,纠纷调解在手头”的村邨共治模式,让邻里间的温情从未褪色。
离开时,夕阳的余晖为姚庄披上金色的纱衣。我回头望去,那些错落有致的楼房在暮色中静默。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看得见的美丽风景,更有看不见的灯火与星光。或许,这就是家乡蕞动人的地方——它不再是“城市的后花园”,而是一个能安放梦想、拥抱未来的温暖港湾。
版权声明:本文由嘉善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