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今年上海经济工作这么干
2025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有哪些?1月16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市政府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海经济领域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为上海今年经济工作定基调,划重点。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加快建设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2025年上海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考虑?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在会上表示,上海将突出重点、用好政策,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推进,不断提升投资的质量效益。
一是全面落实“两重”建设。聚焦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滚动储备和推动实施一批“两重”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相关政策、规划和体制机制落实落细。
二是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全年安排市重大工程投资计划2400亿元,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增速提效。其中,包括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动C919大型客机总装制造能力提升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加快实施上海LNG站线扩建等能源保障项目等。同时,结合“十五五”规划研究,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谋划一批对上海中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三是统筹用好多渠道资金。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资金对上海重大战略项目的支持;根据国家蕞新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使用范围,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社会事业等领域用足用好专项债;统筹用好地方财政性资金,进一步提升政府投资的绩效水平;鼓励使用基础设施REITs等国家各类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四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上海市委金融办:用大数据为普惠金融赋能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下一步上海还将推出哪些举措?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表示,上海市委金融办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落实好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是提升服务的便利性。推动融资服务中心向街镇和重点园区下沉,丰富融资服务中心功能。推行“线下枢纽+线上平台”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顾问制度,为企业量身打造政策解读、金融问诊、融资规划、上市辅导等金融服务。
二是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向金融机构开放更多公共数据,方便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精准画像”和贴心服务,着力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用更好为普惠金融赋能。
三是提升服务的积极性。落实无还本续贷、财政贴息贴费政策,提高信贷奖补规模和比例,推动各类银行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据介绍,去年以来,上海市委金融办将2024年至2025年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资金规模提高到10亿元。去年上海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预计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估,上海市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指标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头部。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打造低空智能装备等标志性产品
2025年,上海将如何进一步发展高端制造业?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在回答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围绕发展高端制造业这篇大文章,上海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产业创新引领高端制造。今年上海将出台推动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增加高质量产业科技供给,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计划,多层次培育创新型企业,构建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加强关键产业技术研发,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低空智能装备、人形机器人、6G等具有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
二是以数智转型提升高端制造水平。一方面上海将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持续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和智能研发应用,打造船舶、汽车、材料等重点领域专业模型,培育工业语料、智算云等专业服务商。另一方面将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小快轻准”应用,支持中小企业加快转型步伐,推动“工赋链主”龙头企业围绕数字供应链、大模型应用等加快上下游“链式转型”,不断提升制造业数智化水平。
三是以工业服务赋能高端制造。上海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围绕数字赋能和绿色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工业设计、工业供应链、工业碳管理、工业运维等服务领域,支持发展共享制造、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市区协同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特色集群,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迈进。
据悉,近年来,上海培育了一批高端产业集群,从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到大飞机、船舶海工等高端装备,再到新能源汽车、等智能终端产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集聚;诞生了一批“首制首发”,比如国产、大型邮轮投入运营,还成功点火了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突破了一批高技术产品,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风电运维栈桥装备、地铁土压平衡盾构、国产百万级核电发电机护环锻件等打破国外垄断。上海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已连续15年排名全国头部。
上海市商务委:大力提振消费全力稳外贸稳外资
商务经济方面,接下来上海有哪些部署?上海市商务委主任朱民表示,下一步,上海将聚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大力提振消费,全力稳外贸稳外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开局打牢基础。
朱民表示,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目前上海有7.5万多家外资企业,贡献了上海市约1/4的GDP、约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下一步,上海市商务委将在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外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上持续发力,推动上海外资外贸平稳高质量发展。
据悉,上海外贸呈现强大韧性,2024年上海市外贸进出口4.27万亿元,增长1.3%,规模连续9年再创新高,每年都实现正增长。上海始终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地,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600亿美元,外资企业超7.5万家,去年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超过5500家。
上海的总部去年累计认定数超过1000家,达到1016家,其中大中华区及以上高能级总部达213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总部达66家。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认定591家,外资总部机构和研发中心投入的研发费用占上海全市外资企业的34%,拥有发明专利近2万项,占上海全市8%左右。
上海市科委:积极吸引与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正面临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阶段。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将如何突围?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表示,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接下来上海市科委将着力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支持药械创新。加强创新策源,通过推进高水平临床研究,在肿瘤、代谢、免疫、神经等领域,加快创新药械研发生产和应用。
二是着力优化助企服务。通过制定“四个100”清单工作方案,聚焦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管线和重点项目,构建企业服务专员体系,落实解决企业面临突出问题。
三是着力推进管理改革。率先试点“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大幅压缩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间,提高伦理审查效率,持续推动械入院推广使用,进一步优化沪惠保适用范围,持续提升受益面。
四是着力促进开放合作。一方面,加强全方位对接服务,全力支持外资企业来沪在沪发展,提升其总部和研发中心能级,布局更多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制造、贸易物流服务,加快外资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创新业务落地。另一方面,出台《上海市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行动方案(2024—2027年)》,积极推动上海企业国际化发展。
五是着力强化金融赋能。积极吸引与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成立总规模225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已遴选组建3个市场化子基金,投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为企业提供“股贷债保担”等全方位金融支持。
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创新药械的重点领域,聚焦浦东、闵行等重点区域,统筹研发、临床、制造和应用各环节,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服务工作,着力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坚持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全要素赋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高品质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
上海市交通委: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继续提速
2025年的长三角一体化交通会有哪些亮点?上海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表示,今年,上海将全面实施《本市推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一是围绕“轨道上的长三角”,将持续推进163公里国铁项目,如沪通二期、沪渝蓉铁路等,开工建设沪乍杭铁路;上海将进一步刷新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速度,推进234公里市域铁路建设,包括连接上海主城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青浦新城与嘉善、吴江等地的上海示范区线,串联起嘉定、虹桥枢纽、闵行的南北向市域铁路嘉闵线等。同时,做好市域铁路的运营,持续推进长三角交通“一码通行”。
二是围绕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上海将落实《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计划》等,进一步完善货运基础设施,依托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撑形成综合货运枢纽集群,提升枢纽能级和服务水平等,搭建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组织框架。
三是围绕交通治理高效协同。上海将完善规划建设一体化机制,持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交通相关规划,强化市场一体化,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市场要素配置效率和协同共治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嘉善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