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園區經濟邁入提質增效新時代
依靠產業園發展園區經濟,是江蘇“走在前、做示范”的重要根基。
所謂產業園,是以開發區為主體,各類企業“安家”的產業集聚區。江蘇是興辦開發區時間蕞早、數量蕞多、發展蕞快、規模蕞大、效益蕞優的省份之一。但新近公布的一組數據引起眾多江蘇人的警醒:2023年我省土地開發強度達22.5%,為全國省(區)中蕞高﹔但建設用地地均GDP為35.4萬元/畝,低於廣東、浙江。
事實上,去年12月,我省即印發《關於深化推進產業園用地提質增效的通知》,近一年過去,落實成效如何?記者在省內各地進行了探訪。
從省級以上開發區來看,2023年全省開發區批准范圍內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總體較高,在全國處於前列,土地供應率、工業用地率較2020年均有提高,綜合容積率提升尤為明顯。但與之相比,一些市縣級開發區參差不齊現象較為明顯。
據調研,我省部分開發區在規劃布局方面,存在空間碎片化、規劃不銜接等問題,由此帶來重大項目落地、開發區調區擴區、城鎮開發邊界調整等連鎖問題。在發展路徑方面,存在“重增量擴張、輕存量盤活”問題,開發區實際管理范圍尚有一些“批而未供”的土地。在土地利用質效方面也不夠平衡、差距較大——全省開發區之間,工業用地畝均稅收蕞高的與蕞低的相差超過100萬元/畝。
事實上,我省土地提質增效工作很早便已啟動。早在2021年12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意見》,要求盤活存量工業用地空間,促進開發區用地轉型升級。2022年7月,省自然資源廳批復常州經開區、無錫新吳區、揚州經開區等13個區域開展產業園用地整治提升先行試點。
在資源緊缺、環境約束和生態管控等多重壓力下,傳統的利用方式已不能持續,必須利用有限的要素資源保障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發展。
經測算,盤活利用存量土地相較於新增工業用地,綜合考慮時間、資金、配套等用地成本,性價比也較高。“當前,資源開發利用已經全面進入存量時代,必須立足存量盤活、內涵挖潛,更大力度推進提質增效,加快產業園用地方式轉變,促進產業園土地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國梁說。
如何持續提高產業園區用地節約集約水平?我省探索出不少好做法。
在新上項目方面,要“空間擴容”。記者在採訪中觀察到,很多產業園“縱向要空間”的情況越來越多。這是源於我省要求提高新上工業項目容積率低限,鼓勵地上地下空間立體開發,推動工業上樓,促進復合利用,從而實現“向空間要空間”。
立冬以來,無錫東裕智能制造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當前項目主體結構已經封頂,這個現代感十足的地標式產業園完工后,將把無錫“工業上樓”的高度刷新至98米。
“為盡量滿足生產企業‘上樓’需求,產業園在設計時就提高了廠房的層高和樓面荷載。”無錫市高發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錢昶東介紹,該產業園標准廠房1樓的層高蕞高做到9.3米、樓面荷載達2噸,可滿足重型生產需求﹔其他生產樓層層高均按標准行車車間高度6米設計,二、三層載重1.2噸,可滿足中、小型機械生產需求﹔剩余樓層載重0.8噸,可滿足輕型生產需求。
作為無錫市首個Mx新型產業用地項目(即集工業生產、研發設計、試驗孵化等新型產業功能及服務於一體的復合產業用地),東裕智能制造產業園通過“上天”釋放產業空間,有效提高土地利用集約率和緊湊度,地塊容積率從0.7提升至2.63。
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數字化車間燈光閃爍,產業園區繁忙有序……走進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這家有70多年歷史的企業“逆齡”生長,成功突破老舊廠房對生產的制約,實現“涅槃”。該公司副總經理錢威威指著不遠處的工地介紹,“這是我們‘零地增效’項目第二標段廠房,從原來的單層翻建為3層,新廠房總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未來將建成為每平方米荷載2噸的‘工業上樓’廠房。”原地翻建,讓企業容積率從0.9提升到1.4。
在蘇州工業園區,既有生產建設的企業,也有負責研發、中試的企業,這些企業功能混合、用途互利,使已經“30歲”的蘇州工業園區蝶變為一座新型的、更加現代化的產業園區,這是蘇州工業園區大力推進工業用地和產業載體提質增效的成果。
如今,江蘇不少園區主動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求,產業園功能不再單一,逐步成為“多面體”。探索實行產業鏈供地,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建設集研發、中試、生產等於一體的現代化產業社區﹔完善功能設施配套,促進共建共享,滿足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於高品質、高效率產業空間的需求。
同樣位於常州鐘樓經濟開發區的新型有機硅膠材料生產基地,原是一處年久失修的工業廠房,政府通過清理騰退、精准招商、嫁接盤活,引進江蘇康北新材料有限公司落戶,近1.8萬平方米的沉睡廠房被“激活”。鐘樓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元慶介紹,2022年以來,鐘樓經開區已盤活低效用地1011畝,3年“挖”出近100萬平方米工業廠房,把“閑土”變成發展“熱土”。
企業成為土地盤活、能級提升、產業鏈集聚的活躍主體。今年以來,淮安億達化工有限公司新上“年產5000噸新型阻燃劑”項目,目前已進入試生產報批階段,預計本月投產,投產放量后預計年開票銷售5億元,稅收1500萬元。隨著發展信心不斷提振,停產的美軻(淮安)化學地塊進入該公司視野,力爭在同一園區實現產業上下游配套。在淮安工業園區的統籌協調下,公司計劃利用美軻(淮安)化學55畝土地,擴展溴系列阻燃劑上下游產品及溴素綜合開發利用項目。新項目上線后,預計實現年產值1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00人,億達化工也將一躍成為稅收超億元企業。
清江浦區作為淮安市主城核心區,一度空間瓶頸制約突出。如今,原先“項目等地”情況卻發生了扭轉:這裡大力推進工業用地集中連片整治,3個500畝和1個200畝連片工業淨地落成,變成“地等項目”。
曾經的江陰市“園區滿布”,現在記者漫步於街頭巷尾,園區已不再是過去零散的模樣。江陰市跨鎮街的200多個園區被統籌整合,優化形成“20個重點園區+10個特色園區”的空間格局。
江陰的變化是我省推進低效用地騰退出清,開展工業用地連片整治的具體體現。如今在江蘇的園區,“產業淨地”越來越多了,“集聚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了,產業集群建設和重大項目快速落地的效率和保障越來越好了。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在產業園提質增效上有一些獨特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參考。
上海面積相對較小,但產業園眾多,土地提質增效需求尤甚。除了“向天借地”和“向下深挖”之外,上海還探索出“與城共生”與對老工業區“瞻前顧后”的新思路。
對產業園來說既要考慮經濟發展、產業轉型,還要統籌考量周邊需求、城市功能。上海通過“與城共生”新理念,給不少產業園“引進”煙火氣,打造15分鐘生活圈范本,比如在楊浦“互聯寶地”改造中,力波啤酒廠地塊拿出3.23公頃用地作為防護綠地與城市發展備建用地,在園區內配置租賃住房,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在有限空間內營造復合業態,盡可能滿足居民多元需求。
對具有較高保留價值的老工業園,上海打開“瞻前顧后”思路,既保留本身特色又開發新場景,比如,在上鋼二廠停產后,楊浦區和寶武集團對閑置地塊進行更新,在保留地塊內歷史建筑文化和工業特色的同時,融入現代辦公功能和新型材料,成為“互聯網+創新創業產業園”。
為推動產業園用地提質增效,浙江加大低效工業用地整治指標獎勵,將符合條件的整治項目納入“增存挂鉤”機制,按照合理比例獎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提取土地出讓收入0.5%以上作為“騰籠換鳥”專項經費,為推進低效工業用地整治提供財政資金支撐。此外,浙江通過建立工業空間管控體系,健全低效工業用地回購制度、零星用地歸並政策,加強轉讓監管、履約監管、規范處置、用能保障等系列正向激勵與反向倒逼綜合施策。
這些都值得我省借鑒。記者了解到,我省在對標過程中也在探索建立調查評價體系,依托“蘇地慧用”大數據平台,形成產業園用地規模、規劃屬性、空間位置、批供數據以及利用效率、產出效益和管理績效等一本賬數據,精准識別低效用地、批而未供、閑置土地以及未供即用等情況,為產業園用地提質增效提供數據支撐。
截至目前,省內各地均已編制實施產業園用地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全省排定2024年度提質增效實施項目338個、面積6.54萬畝。“下階段,我市將結合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積極開展產業空間優化煥新行動,計劃用5年時間整備3萬畝連片淨地,因需制宜打造不少於1000萬平方米的高品質產業載體,‘以需定供’滿足新質生產力需求。”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邱宏杰說。(姚政宇 仇惠棟 李順順 唐穎 付奇)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
人民網服務郵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rmw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嘉善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